高教政策導向和現實發展為何出現偏差

 當前,針對以工程或項目辦法、靠行政措施進行高等教育建設,人們有一些爭議和批評。筆者最近參與了一個有多位院士和高教領導參與的高教戰略咨詢研討會,其間大家對各種扭曲心靈和行為的無窮的行政或事務性應付深表無奈和不安,包括科學家自尊受到傷害的一些審批和財務控制。公家用納稅人錢對教育和科研的支持自然應該受到監控,但不顧教育和科學規律的配置方式及監控手段不僅不會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還可能人為地造成大量的浪費香港商業專科學校(商專)提供LCCI、ACCA、HKICPA等課程。。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針對高教發展的戰略措施和政策頻出,除被熱議的“985”“211”外,還有漸漸淡出人們視線的“2011協同創新”工程、目前如火如荼進行的“兩個一流”建設工程,還有受到爭議的新一輪本科教學評估等等。在人才方面的工程項目更是遍地開花,國家級的有“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傑青”“優青”等在內的一整套人才計劃。實際上10多年前國家就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不少人很困惑,這個工程的國家級人選是否可算為現在的“千人計劃”,二者的關系是什麽?其實,這些叩問並非真想搞清楚其間的關系,而是對某些不管前後銜接關系、不斷“翻新”的工程和項目間接地發些牢騷或表示不滿。


  多年來,一方面可以說國家對高教發展傾註了很多心血和資源,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聽到或看到甚至直接體驗到這些年來高教發展中存在的很多奇怪現象,例如對高教改革失去方向的批評,對我們大學做跟班式科研的無奈,對海歸人才質量的質疑,以及當前各高校針對“兩個一流”對學科大拆大建甚或重新包裝的抱怨,等等。作為業內人士和有責任感的公民,大家不僅為國家大量的財力、物力投入未能獲得應有的成效而造成的直接浪費感到遺憾,更對高校大量的高階科教人才資源間接地被浪費而感到痛心。例如,很多高校領導和管理者明知有些工作是不應該這樣做的,但為了獲得資源或得到支持無奈地努力著;很多大教授甚或院士不是深入一線教學和研究,而是奔走在各種評估或“跑關系”的活動中;很多教師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和科研上,而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準備和填報各種表格、參加很多會議和活動,而且當事人對這些活動背離主業心知肚明,但又非常無奈地陷入其中。目前高教系統這種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圍,扭曲了教育和科學發展的生態,與國家的意圖和願望明顯偏離。


  到底是什麽讓高教政策導向和現實發展漸行漸遠?筆者認為,除依法治教和大學管理的體制問題外,關鍵是我們一直在用工程或項目的方式配置資源、以行政的手段來導向和操控教育和科學活動,違背了教育與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


  行政化的工程或項目配置機制違背了教育與科學的基本規律


  通常,教育和科學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也接受市場機制(學術競爭)和行政機制的引導。但不同的機制對教育和科學發展有截然不同的影響。例如,我們試圖通過各種工程培育出一些傑出人才,用意無疑是值得贊賞的。但人才特別是傑出人才的誕生往往不是多方面提著水壺能澆出來的,而是在良好的文化、學術和教育環境下冒出來的。因此,真正的人才計劃或政策應該是營造這種機制、文化和環境,而不是簡單地選苗助長或拔苗助長。縱然,通過各種工程的“澆灌”也可能促成一些人才的出現,但卻會因為環境的浮躁與惡化抑制了大量優質甚至傑出人才的湧現,這種忽視教育和人才規律的工程式拔苗助長往往得不償失。


  再如,教育資源可通過市場機制和行政機制配置。市場機制雖然也會誘發短期行為,但如果高校被賦予相對獨立的市場競爭地位和運行機制,就不會不關註自己的教育質量和品牌,考慮到長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市場機制常會支持長期行為;然而,行政資源配置往往因為政績等因素更多關註短期行為。但畢竟公立教育具有公益事業性質,肩負著國家長遠發展的人才培育的歷史使命,國家自然需要大力的支持,但這種支持或資源配置絕大部分應該以一種基於學校性質、規模、使命而建立起來的科學、規範、透明的機制,而不是以各種名堂的工程來履行,從而使大家無須無休止揣摩下一階段又會有什麽新工程,也無須整天費心思地增強自己的談判砝碼或籌劃某種策略去爭取一些工程,更無須把大量精力和時間花費在各種填表和“跑關系”的活動中。高校領導、老師便會靜下來,集中精力研究和探索如何搞好教學和研究,高校也可以慢慢回歸本質,不再簡單追求一些表面的指標,而是沈浸在育人的修煉中、興趣的探索中、重大科研或發現的激動中。這麽做,也許一時一些顯性的、意義不大的指標會有所回落,但我們會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傑出人才、震驚世界的科技創新或科學發現會不斷湧現,那時我們再也不用成天把“錢學森之問”掛在嘴上香港商業專科學校協助商專同學考取LCCI資格。


  以我們現行的科研管理為例具體分析,不難發現,我國目前主要采取行政化的工程或項目配置機制,即使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這塊本應支持以興趣為主的基礎研究、維護國家科學精神和文化的、孕育一批科學家的凈土,也設法搞出了各色各樣的“工程”。我國科研主力之一的高校,其科研管理體制采用的也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從國家到教育主管部門再到高校,層層管理,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門是一級行政機構,有特定的行政級別。其次,高校科研活動組織方式行政化、工程化、甚至運動化,例如,當下不少高校及其主要研究力量就沈浸在“兩個一流”的運動中。行政人員由於掌握著資源分配權而居於主動控制地位,充當評審和驗收的角色,研究人員則為了申請項目而奔波忙碌,不斷準備申請材料,按照行政人員不斷變化的要求提交信息,行政人員的服務角色不復存在。再次,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和激勵政策行政化。目前我國科研評價中體現的是行政邏輯而不是學術邏輯,權力和官本位深深侵蝕學術界,造成了學術界急功近利、學風浮躁,為政績而重數量輕質量,很多學者為發表而發表,論文沒有含金量,而且重短期輕長期,項目評價以資助的行政級別論高低,論文評價則以期刊的檢索情況為依據,而不是考慮研究本身的價值等等。可見行政機制取代學術機制主導科研管理問題很大,而行政權力之所以能幹預學術事務,根源在於行政權力掌握著學術資源的配置,而且配置方式失當。


  再深入觀察教育的資源配置,因教育特別是公立教育體系的公益性,全世界的很多大學都要靠政府的資金來維持運營,因此政府支持大學並不鮮見,但政府如何把資源配置到大學卻有行政和市場(學術競爭)兩種機制。


  我們國家的資源配置是典型的行政主導模式,教育撥款從國家到大學,要通過國家或教育部設立的各種項目和工程來向財政部提出預算需求,然後再以項目和工程的名義把錢分撥到大學。如過去的“985”“211”和現在的“兩個一流”,大家心知肚明,如果進了籠子,就會得到大量的投資,因此大批大學和其主要力量傾盡全力,不惜包裝和拼湊,設法帶上“兩個一流”的帽子。在這個過程中,部委的話語權很大,這就是為什麽在我們國家包括教育部門大家俗稱的“跑部錢進”現象很常見。


  很多西方的大學並不采用行政的機制,而是更加註重資源如何支持學術活動本身。例如美國、英國、日本的公立大學也接受政府的撥款,但一般會通過一個撥款委員會來具體運作撥款事務,而撥款委員會的成員包括高校、政府和業界的代表,能夠基於多方的利益來確定撥款方案,達到多方滿意和共贏。已有很多發達國家如何支持教育和進行資源配置的經驗研究,這裏無須贅述。


  再深入剖析我們各類人才工程,不能發現其邏輯弱點。人才學和人類歷史不斷證明,傑出人才和重大科學發現大都是冒出來的,在可自由追隨自己興趣、能長期靜心鉆研的生態環境中,所有的苗子都有可能成為大才、對興趣的執著追求可能孕育出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一個社會如果能構建這種良性的生態環境,偉大人物和重大的發明創造便會層出不窮。但我們目下的資源配置機制、教育科研評價體系、人才選拔工程雖然也可能澆灌出幾棵苗甚或大樹來,但卻失去了大樹成林的機會。各類人才工程的動議很好,筆者很榮幸也曾是早年“千百萬人才工程”的一員,但對近年來日益遍地開花的各類工程選拔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各類投機行為深感痛心,這種資源配置方式的不良後果不只是浪費納稅人的錢,更重要的是破壞教育和科研生態,值得決策層和各級政府認真反思和關註。


  營造尊重教育和科學規律的生態系統,讓傑出人才和科學創舉冒出來


  教育與科學本是一個系統和生態問題,生態首先強調共生,系統中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是生態存在的前提,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靠自主的動態調整,主體關系的失衡或者個別主體的過度強勢,必將破壞生態平衡,從而難以實現良性循環。其次,生態系統具有湧現性,當環境條件具備,就有可能通過自組織產生良性循環。


  例如對於科學研究,我們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有可能冒出更多傑出人才和偉大的科學創舉。我們國家鐘情的顛覆性技術,如智能手機、智能機器人、雲計算、大數據、3D打印、物聯網、頁巖氣開發等最新一代影響社會發展的新技術,大都是由蘋果、谷歌等公司開發的,原創性的科技創新或設計並沒有出現在擁有全世界最多人口而且是全世界公認的“最聰明”民族之一的中國。從個體角度略加分析,我們不難理解其中的緣由。除了大學裏主要精力在角逐那些工程、教育模式依然停留在傳統的教知識的模式外,社會的浮躁也阻礙著我們創新人才和成果的湧現,例如中國社會成功的觀念太單一,扼殺了孩子們的興趣和追求空間;長期應試教育抑制了年輕人的創造性;家長們對學生的過度溺愛和終生幹預使得不少想獵奇、有想法和創意的青少年放棄了初心;全社會對短期財富的追逐擠壓了那些對個人興趣長期執著追求的空間等等。於是,很多顛覆性創新的機會只能留給像矽谷那樣包容失敗、可以在車庫或地下室有一頓沒一頓的創業者。另外,從機制上我們也可發現,曾經在20世紀主導諸如互聯網、隱身技術、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激光、無人系統等重大顛覆性技術開發的美國軍方,也開始重視與矽谷的合作,註重更加靈活多元和市場化的方式,而不再僅僅依賴國家行政主導的大項目制。


  綜上所述,不加限制的工程和項目式的資源配置機制、政績性的評價體系、工程性的人才選拔方式一定會導致包裝、作秀、投機行為的泛濫,孕育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圍,扭曲教育和科學的生態環境。那麽,到底如何真正建立有利於教育和科學長期健康發展的資源配置體系?通過科學、規範、透明的機制營造尊重教育和科學規律的生態系統,以替代行政主導的以工程或項目為主的配置方式非常關鍵,例如以科學、規範、透明機制主導高教的資源配置,使高校靜心於教育與科研主業,回歸本質;建立質量與貢獻導向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加強學術權力在高校資源分配中的決策權;為人才的成長和科學研究創造生態環境而非直接刺激和鼓勵短期行為等香港商業專科學校協助商專同學考取LCCI資格。